中国深空探测领域的进展一直备受瞩目。近期,我国在这一领域的新动作包括建设“月宫”和“摘”星辰等项目,展现了中国在太空探索方面的雄心和实力。 “月宫”项目是中国计划在月球上建立的科研基地。这一项目的目的是为未来的月球探测和资源开发提供支持。通过在月球上建立科研基地,中国可以更好地进行月球表面和地下的科学研究,同时也为未来的月球资源开发奠定基础。 “摘”星辰项目则是指中国计划在深空探测中实现对小行星的探测和样本采集。这一项目的目标是通过发射探测器,对选定的小行星进行近距离探测,并尝试采集样本返回地球。这将有助于科学家们更好地了解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以及小行星的组成和性质。 除了这些项目,中国还在积极推进其他深空探测任务,如火星探测和深空望远镜的建设。这些努力不仅将提升中国在国际航天领域的地位,也将为人类对宇宙的了解和探索做出重要贡献。 在技术层面,中国正在不断突破,如提高火箭的运载能力、开发先进的探测器和着陆器技术,以及提高数据传输和处理的能力。这些技术的突破将为中国的深空探测任务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总之,中国在深空探测领域的新动作展现了国家在太空探索方面的长远规划和坚定决心。通过这些项目,中国不仅能够增强自身的科技实力,也将为全人类的太空探索事业做出贡献。

参考以下文章来源:

新华鲜报|建“月宫”、“摘”星辰……我国深空探测有这些新动作!

“中国深空探索新征程:月宫与星辰” 科研 月球 小行星 火星 第1张

新华社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新华社合肥9月7日电 题:建“月宫”、“摘”星辰……我国深空探测有这些新动作!

  新华社记者温竞华、吴慧珺、喻菲

  建设国际月球科研站,探寻火星生命痕迹,预防小行星撞地球……我国深空探测又有新动作!

  9月5日至6日在安徽黄山举行的第二届深空探测(天都)国际会议上,一系列重大航天任务的最新进展,描绘出我国深空探测新图景。

  ——一起到月球去

  建设国际月球科研站,已不仅仅是一个愿景,更是人类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的必然趋势。

  “目前,中国已成功实施嫦娥一号到嫦娥六号6次任务,取得一系列新发现,积累了丰富的工程经验和技术基础。”国家航天局总工程师李国平说,为实现对月球长久持续探测,中国倡议发起国际月球科研站计划,目前科学家们正在开展科研站的方案论证。

  国际月球科研站是中国联合各国,在月球表面、月球轨道和地面建设月地联通的,长期自主运行、短期有人参与,可拓展、可维护的综合性科学实验设施,可长期持续开展多学科、多目标、大规模的科学和技术活动。

  截至目前,10余个国家(国际组织)和40余个国际科研机构加入国际月球科研站合作建设的大家庭。

  中国深空探测重大专项总设计师吴艳华介绍,国际月球科研站建设将分为基本型和拓展型两个阶段:在2035年前,形成功能和要素基本齐备的月基综合性科研平台;在2050年前,建成以月球轨道站为枢纽,以月球南极站为中心,以月球赤道、月球背面为探测节点的月球综合站网。

  ——探寻火星上的生命痕迹

  太阳系中,火星是与地球环境最相近的行星。这颗亿万公里外的星球上,是否也曾有生命?如今,我们已在寻找答案的路上。

  会议期间,天问三号任务总设计师刘继忠介绍了我国火星取样返回计划:天问三号任务以生命痕迹探寻为第一科学目标,预计2028年前后发射,用40天左右的时间,通过两发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分两次发射轨返组合体和着上服组合体。

  要在一次任务中尽可能采到富集生命痕迹信息的样品,取样地点和方式十分关键。

  “研发团队开展了大量研究,初步在克律塞平原和乌托邦平原选定了候选着陆点,并计划在着陆点进行取样。”刘继忠说。

  他介绍,为达到取样的多样性,将采取三种取样手段:表面取样通过机器手实现更大范围样品采集;钻取将采集不同深度不同位置的样品;还专门研制了一个飞行器,可以采集更远范围的样品。

  国际合作也是天问三号的重要部分。刘继忠介绍,在天问三号探测器的轨道器和服务器上,专门预留了约30公斤资源用于搭载国际合作载荷。后续在适当的时间,会向国际发布关于征集国际合作载荷的公告等。

  ——预防小行星撞地球

  在太阳系中,既有月球和火星这样备受瞩目的“主角”,也有数量众多的“群演”——小行星。目前已知小行星数量超过130万颗,它们通常“按部就班”地在太阳系中稳定运行,而有些小行星运行轨迹接近地球,被称为近地小行星。

  “小行星撞击被列为威胁人类生存的二十大灾难之首,未来小行星撞击地球的事件极有可能发生,我们必须构建起牢不可破的行星防御安全网。”嫦娥七号任务副总设计师唐玉华说,中国正在用实际行动积极响应国际社会倡议,并将于近期实施一次在轨的防御任务。

  唐玉华介绍,我国首次近地小行星防御任务计划选用“伴飞+动能撞击+伴飞”模式,当撞击器对目标小行星实施动能撞击时,探测器对撞击过程进行全程观测,并在撞击后继续开展撞击效果评估和科学探测等工作,通过一次任务实现“动能撞击+天基评估”。

  根据设想,此次任务实施后,预期可使目标小行星的速度增量大于每秒一厘米,撞后一年内,小行星轨道向偏离地球方向改变超900公里。撞后将通过天地联合,开展小行星轨道、形貌和溅射物变化的观测。

  探索广袤深空,我们一起期待!(完)

发布于:北京